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2 版)
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
专业代码:070301 专业名称:化学
修业年限:4 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平顶山,面向河南,辐射全国,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教育事业,具备高尚师德与教育情怀,具备新时代中学化学教师所需的专业素养,掌握系统的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扎实的实验技能,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和交流合作能力,能够胜任与化学相关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中学骨干教师。
学生毕业 5 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达到下列目标:
师德素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依法执教;热爱教师职业,具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和人文情怀,并能将其融入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坚持学生为本,关爱学生。
教学能力:能够把握教改动态,综合运用化学学科教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活动;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中学化学领域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性教学活动,成长为中学骨干化学教师。
育人能力 :坚持立德树人、学生中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能够根据中学生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运用班级组织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结合化学教学进行综合育人活动,能够胜任中学班主任以及教学管理相关工作。
专业发展 :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能紧跟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反思、教学改进能力,具有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进一步完善教学;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行业及职业类型描述
1. 主要行业:教育行业
2. 职业类型:中学教师
在教育行业担任中学化学教师,从事与化学相关的课程教学、教学研究和组 织管理工作。
四、毕业要求
化学专业毕业生应在师德、教学、育人和发展等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践行师德
1. 师德规范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之相符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自觉践行。理解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树立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一名“四有”好教师。
1.1 [政治素养] 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信念,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理解并认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师德素养] 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治学严谨的思想道德素质,依法履行教师职责,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清廉从教,立志成为一名“四有”好教师。
2. 教育情怀
以成为中学优秀化学教师为己任,理解并高度认同中学化学教师工作的内涵和价值,具有从事中学化学教育的从教意愿和敬业精神。具有较好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尊重、信任和关心学生,争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 [职业认同] 热爱教师岗位,敬慕和敬重教育事业,理解并认同中学化学 教师工作的内涵和价值,形成教学自信和教育自觉的教师教育思想,有积极投身中学化学教育的热情和意愿。
2.2 [育人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教育理念,尊重、信任和关心学生,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以足够的耐心、细心对待学生,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 [个人素养] 具有较好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挑战与挫折,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3. 学科素养
系统掌握化学及化学教育和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理解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了解化学学科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能从综合及跨学科的视角认识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社会实践的相关性。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具有整合和利用学科知识和学习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学教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1 [学科知识] 掌握坚实的、系统的化学及化学教育和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能从综合及跨学科的视角认识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社会实践的相关性。
3.2 [化学思维] 理解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抽象 概括、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学科专业能力。
3.3 [化学应用] 知晓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一般方法,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渗透于中学化学教学工作中。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具有整合和利用学科知识和学习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 教学能力
具备从事中学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师范专业技能,能够依据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进行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以及教学评价。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研究进展和动态,对教育教学问题能展开研究并有效解决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4.1 [教育认知] 了解国家和地方相关教育政策和法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 化学教学论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中学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4.2 [化学教学] 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和语言交流能力,能运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熟悉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依据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中学化学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具有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的基本教学技能和初步经验。
4.3 [化学教研]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学化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学会育人
5. 班级指导
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为目标,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了解中学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充分认识德育对于学生管理的重要性。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具备组织班级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发展和评价综合素质能力,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并获得积极体验。
5.1 [立德树人]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的原理与方法,自觉将德 育渗透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根据中学生品德发展养成的规律和特点,有意识、针
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5.2 [班级管理] 掌握中学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在教育见 习和实习等实践活动中有协助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6. 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常识,树立全面发展,“三 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理解化学学科育人价值,能够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和品德养成相结合,自觉利用化学教学进行综合育人活动。能够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主动将育人融入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中,学会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具有整合化学学科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社团活动进行综合育人的体验。
6.1 [育人理念]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树立全面发展,“三 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6.2 [学科育人] 理解化学学科育人的价值与优势,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和品德养成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且自觉地把育人理念渗透于化学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6.3 [活动育人] 能够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主动将育人融入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中,学会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具有整合化学学科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社团活动进行综合育人的体验。
学会发展
7. 学会反思
具备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途径,能够结合国内外化学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及社会发展制定自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能够进行教学反思,运用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化学教育教学问题。
7.1 [职业规划] 理解化学学科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途径,紧跟国内外中学化学教育改革发展动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能够科学制定自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7.2 [反思改进]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问题探究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 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学化学教学问题,初步形成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教育反思 能力。
8. 沟通合作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与环境适应能力,初步具备与学生、家长、同事等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掌握团队协作学习知识和技能,理解并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通过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动等协作学习活动,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8.1 [沟通交流]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思想,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能力,初步具备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家长、同事的沟通合作能力。
8.2 [团队合作] 理解团队协作对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将合作学习视为重要的学习途径。在各种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具备与教研团队和年级团队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意识。
表1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表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目标 1 |
目标 2 |
目标 3 |
目标 4 |
1 师德规范 |
√ |
|
|
|
2 教育情怀 |
√ |
|
|
|
3 学科素养 |
|
√ |
|
|
4 教学能力 |
|
√ |
|
|
5 班级指导 |
|
|
√ |
|
6 综合育人 |
|
|
√ |
|
7 学会反思 |
|
|
|
√ |
8 沟通合作 |
|
|
|
√ |
注:关联度以“√ ”表示 。
六、非独立学分的培养模块
表 3: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矩阵
课时和方式 模块名称 |
课程或环节 |
课程或环节 |
课程或环节 |
课程或环节 |
课程或环节 |
考核方式 |
劳动教育 |
教育见习(4学时;见习表现教师打分及劳动心得成绩) |
教育研习(4学时;课堂表现教师打分及劳动心得成绩) |
中学化学教学综合技能训练(4学时;课堂表现教师打分及劳动心得成绩) |
毕业实习(16学时;课堂表现教师打分及劳动心得成绩) |
化学教学论实验(4学时;课堂表现教师打分及劳动心得成绩) |
过程评价 (课堂表现教师打分及劳动心得成绩)+毕业前综合评价成绩,过程成绩占70%,毕业前综合评价成绩占30% |
创新创业教育 |
毕业论文(14学时;创新创业方案成绩) |
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4学时;创新创业方案成绩) |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4学时;创新创业方案成绩) |
毕业实习(8学时:创新创业方案成绩) |
|
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创新创业方案平均成绩+创新创业成效成绩,创新创业方案成绩占90%,创新创业成效成绩10%) |
注:1.劳动教育模块:对于未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业,需要制定32个学时的劳动教育模块教学大纲,明确32个学时融入到具体的专业课程或环节,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并在学生毕业前对劳动教育进行综合评价。
2.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各个专业开展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制定不少于30个学时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具体的专业课程和环节,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并在学生毕业前对创新创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七、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教育学
核心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化学教学论实验。
八、毕业资格与学位授予
( 一) 毕业资格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 规定的最低总学分 166 学分 (含通识选修 8 学分),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
(二) 学位授予
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 通过,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九、专业学时、学分构成比例
表 4 各类课程学分学时构成表
学分 比例 |
合计 |
通识教育课程 |
学科专业课程 |
教师教育课程 |
创新创业课程 |
必修 |
选修 |
实践 |
基础 |
必修 |
选修 |
实践 |
必修 |
选修 |
实践 |
必修 |
需修 学分 |
166 |
45 |
6 |
2 |
41 |
23 |
8 |
8 |
15 |
2 |
12 |
4 |
占需 修学 分比 例% |
100 |
27.11 |
3.61 |
1.21 |
24.70 |
13.86 |
4.82 |
4.82 |
9.04 |
1.21 |
7.22 |
2.40 |
需修 学时 |
3552 |
858 |
108 |
168 |
759 |
559 |
134 |
240 |
270 |
24 |
360 |
72 |
占需 修学 时的 比例% |
100 |
24.15 |
3.04 |
4.73 |
21.37 |
15.74 |
3.77 |
6.76 |
7.60 |
0.68 |
10.13 |
2.03 |
注1:军事技能2学分3周,计168学时,毕业论文8学分15周,计240学时,毕业实习9学分18周,计270分,其他实践课程1学分1周30学时。
注2:学科专业课程还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共计84学分,占总学分的50.6%。
表 5 各类课程学分分布与专业认证标准对照表
课程 体系 |
课程 模块 |
课程 性质 |
课程内容 |
学分 |
比例 |
备注 |
理论 课程 |
通识 教育 模块 |
必修 |
思想政治素养类、体育健康技 能类、外语应用类和信息技术 应用类课程 |
45 |
27.1 |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除体育健康技能类外的所有通识必修课程39学分和通识选修6学分)比例27.11%(专业认证要求≧10%)。 |
选修 |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拓展课 课程 |
6 |
3.62 |
合计 |
51 |
30.72 |
十三、说明
1. 本次培养方案的执行时间:2022 级专业学生。
2. 本次修订培养方案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员。
负责人:李青彬 (院长) 、韩永军 (副院长) 、贺国旭 (化学专业负责人) 、李伟利 (化学教研室 主任) 。
教师代表:郝成君 (校督导) 、刘巧茹 (学院督导) 、秦德志 (学院督导) 、田正山 (化学教研室 教师) 、彭勤龙 (化学教研室教师) 、潘自红 (化学教研室教师) 、腊明 (化学教研室教师) 、杜 刚锋 (化学教研室教师) 、王莉 (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研室主任) 、吴华涛 (院教科办主任) 。
中学教师代表:王蓝蓝 (平顶山市教育局化学教研员) 、吴会林 (平顶山市实验高中教师、教育厅 学术技术带头人) 、张清行 (平顶山市实验高中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 、高亚丽 (平顶山市十三 中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 、郑旭艳 (平顶山市十三中教师) 、刘春霞 (平顶山市四十一中教 师) 、程学友 (平顶山市五十五中教师) 。
校外专家:河南师范大学 (刘玉荣) 、曹新华 (信阳师范学院) 。
高年级学生代表:李勇 (2017 化学 1 班) 、海珂梦 (2017 化学 1 班) 、王聪聪 (2018 级化学 1 班)、 胡依婷 (2018 级化学 1 班) 、高姝曼 (2019 级化学 1 班) 、袁世浩 (2019 级化学 1 班) 、刘贵 (2019 级化学 1 班) 。